鄭福漢
人生,不如意事常八九。如何面對不如意帶來的困窘與痛苦?這是我們都要面對的問題。
蘇軾,這位曠世英才面對的豈止是不如意事,簡直是命運的捉弄:從被視為宰相接班人的政壇新星淪為鋃鐺入獄的罪犯,再到背井離鄉、顛沛流離的逐臣,面對接二連三的打擊與磨難,他是如何解脫的呢?
紹圣四年(1097年),蘇軾被貶海南儋州,弟弟蘇轍被貶廣東雷州。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,二人相約于廣西滕州見面。兄弟倆在一家小店相聚就餐,同是天涯淪落人,倆人感慨萬千相對無言。看到桌上簡單的食物,蘇轍長嘆一聲,放下筷子,悲愴不已。可蘇軾拿起炊餅大口快嚼后咽下,然后捧起一大碗菜湯一氣喝光。面對蘇轍疑惑的雙眼,蘇東坡指著剩下的食物說:“你還想細嚼慢咽嗎?”說完大笑站起身來。
不咀嚼痛苦,是一種豁達,也是一種智慧。
豐子愷早年在兵荒馬亂的間隙,常與小孩嬉戲玩耍。有一次,豐子愷和小兒嬉鬧,問孩子最喜歡什么事,小孩回答:“逃難”。豐子愷問:“那你知道什么是逃難嗎?”小孩回答:“逃難就是爸爸、媽媽、弟弟一起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。”
逃難在成人的眼中,是無法與喜歡聯系在一起的。可小孩的回答,沒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牽絆、顧忌,他們能從成人逃避、畏懼的痛苦里發現樂趣。這樣的視野顛覆了大人的眼光,是一種多么難得的超然與智慧。
或許,正是受到童心的啟發,豐子愷寫了一系列關于逃難的散文,用畫筆記錄了難忘的瞬間,后來才有了散文漫畫集《藝術的逃難》。面對逃難,常人難免頹唐,豐子愷卻將逃難中的點點滴滴變成了文字和漫畫。逃難的苦痛隱身退后,別后重聚的喜悅、親人間彼此關懷的溫暖、奔波中的苦中作樂,經過藝術的提煉,變成了一段令人動容的時光與刻骨銘心的記憶。
面對痛苦,最重要的是當事者的眼光與心胸。當我們發現,痛苦其實是人生的一部分,就如同有陽光也必然有陰影,有溫暖也必定會有寒冷。當我們能客觀地看待自己面臨的痛苦,我們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個思想者,已經構建起自己的人生哲學,并給予我們最強大的支撐,在生命遇到不能承受之重的時候,它可以把所遭遇的不幸、憤怒、屈辱等等,變成可供思考品味甚至是書寫的人生體驗。這個過程中,痛苦漸漸舒緩,慢慢定格為被品鑒的藝術品,成為滋生力量與智慧的源泉,這或許就是痛苦最好的解藥。
(作者系咸寧市政協委員、市政協文史資料和學習委員會主任,原載《定西日報》2023年10月30日第03版)